连风和星星都不知道他的死因
余纯顺
今年五月的一个深夜,我乘坐的列车在武汉拐弯转向,黑漆漆的卧铺车厢里,上来了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他独自拖着旅行箱,跟乘务员说,他要到下一个站下车。
乘务员看出,这是一位独自出门旅行的老伯,忙着帮他将中铺调剂为下铺。未入睡的朋友不由得感叹,口罩后的出门旅行更是成了一种风潮,正是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
眼下,又是炎热的六月中旬。在盛夏幽怨的蝉鸣中,我突然想起一个人,他就是被誉为“现代徐霞客”的旅行家、探险家、作家余纯顺。
1996年6月,余纯顺决定前往新疆的罗布泊探险。罗布泊号称死亡之海(至今还没有人能活着走出罗布泊)。尽管团队事先做了物资上的充分准备,意外还是发生了。冬日里出生的余纯顺,终究没能走出这个炎热的夏季,那个孤独的灵魂就这样葬身于无人知晓的戈壁中。
1952年的冬天,余纯顺出生了。父母辛苦工作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过了6年,家中发生变故:母亲患精神疾病无法工作,家里的状况一下子陷入困顿。后来,姐姐因精神分裂离世。因母亲和姐姐均为精神疾病患者,十岁的余纯顺不仅经历了亲人离世的悲痛,身后也受到了周围人的指指点点。
余纯顺过早地尝到了世态炎凉,同时经受着社会的摔打。在特定年代里,16岁误入歧途的他因盗窃前往安徽接受劳动改造。这样的契机下,他在农场认识了很多知识分子。三年的朝夕相处中,他的精神世界渐渐变得跟过去不一样。
改造期满后,余纯顺接替父亲进了一家电器厂工作,且自学拿到了本科文凭。接下来,他也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就在一切看似美满的时候,晴空霹雳,孩子的突然早夭给他带来了撕心裂肺的打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于心结难解,不久之后夫妻俩也离了婚。
1985年,尧茂书孤身漂流长江不幸遇难的故事激起了很多年轻人探险的雄心壮志。这股热潮在余纯顺的心里也种下了不安分的种子。
1988年,在看到一名美国人独自走过了美国西海岸的新闻后,那颗种子在他心里萌芽破土了。37岁的余纯顺大胆地做出了徒步中国的决定。
在之后的八年中,余纯顺徒步历经4.2万公里,走坏了59双鞋,走访了34个少数民族区域,发表游记40余万字,留下照片万余张,做了150多次演讲。他走过了26个省市,北至漠河,东到抚远,西至新疆红其拉甫口岸。完成了人类首次独自一人穿过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以及中尼公路全程,征服“世界第三极”的壮举。
途中,余纯顺除了1992年因上海家中发生火灾母亲去世回家外,他徒步中国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
余纯顺的徒步并非一帆风顺。有一年的盛夏时节,他行至苏北某县境内,在骄阳似火的中午,他两眼一黑倒地不起。一位路过的老人救了他,给他喂水,扇风,他才慢慢苏醒过来。
有一年的十月份,东北大地已逐渐寒冷,余纯顺在登长白山时天色骤变。他凭借顽强的毅力走到了气象站,但,迎接他的却是呼啸的寒风和紧闭的铁门。多亏门内的狼狗狂吠,人们才发现奄奄一息的余纯顺。
1995年,他制定了徒步计划:1996年独自穿越塔克拉玛干、库木塔格等国内大沙漠,并完成罗布泊穿越;1997年探访三江源头和古丝绸之路;1998年行走港澳台地区。这样,自己便真正地完成徒步中华了。(计划很宏伟,然而谁能料到,这位英雄竟会壮志未酬身先死。)
余纯顺
1996年5月,余纯顺抵达新疆筹备穿越罗布泊事宜。当时,还有电视台摄制组跟随。6月是这里最恐怖的月份,罗布泊地表温度高达70℃,这并不是最佳的徒步季节。但他婉拒了所有劝阻建议。他坚信,凭借自己八年的徒步经验和缜密计划,他一定可以打破盛夏季节不能穿越罗布泊的神话。
6月10日晚,最终的路线被确定。在壮行会上,他对大家说,如果这次穿越不成功,那是天要亡我。
6月11日,这位孤勇者带着自己的装备,踏入了人类向往而又有些恐惧的罗布泊。孰料,这片神秘的死亡之海正像一只巨兽,悄悄地向他伸出利爪。
6月12日,摄制组率先抵达前进桥大本营后,巨大的沙尘袭来,并一直持续到13日晚上。这天是余纯顺要和大家汇合的日子,众人焦急地等待,但没有见到他的身影。
14日,大家前往楼兰古城附近寻找,未果。15日,电视台联系库尔勒方面寻求帮助,并组建了三个搜救队寻找,未果。16日,直升机、车辆、人员三方搜寻,未果。
17日,正值彭加木失踪16周年。在同样的时间地点,余纯顺好像也失去了踪影。18日,已遇难的余纯顺被发现。可惜呀,如果他再坚持往西走上三公里,就能得到一箱水和食物了(事先预埋的)。有人说,他的死因是突发疾病;有人说,他私自改变路线迷失了方向。在那片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上,余纯顺的死因成了一个谜。
一些人很难理解余纯顺的行为,甚至诟病其想出名想得发疯了。但他不缺名气,此前他已经是探险名家了。上海电视台千里迢迢地过来跟拍,就证明了这一点。
有时,温室里的花朵很难理解高山或沙漠中的植物,它们为何不惧严寒,参天生长?为何忍受干旱、贫瘠,艰苦求生?就算不理解,也不应该妄加揣测。我们理当尊重那些人畜无害的爱好、信仰,以及不忘初心的选择,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余纯顺的一生坎坷曲折,他探险生涯的后期是否为盛名所累?也许只有他自己才明了。不过,对于极地探险行动,除了坚强的意志和一腔热血,我们还需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根据相应的自然条件来做决定。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旅行?旅行又有何意义呢?首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们短短一生的要义。如果我们不是读书的料,那就要多出门去见识世界。不然,你所知道的、见过的,以及你感受的,就总是很狭小、片面,且有局限性。
有人说,旅游就是花钱去看别人怎么过日子。如果你的旅游是专为休闲感受,比如说口罩前流行的农家乐、渔家乐、林场乐、古镇游等,它都属于花钱去看别人怎么过日子的出游形式。
在休闲类旅游中,我们也能积攒一些生活常识,只是节奏偏享受和放松。比如说,大家春节时都会计划去海南游玩,而我们都知道,到海南只是消遣,不是为了提升或学点什么。
当儿女请父母一同出游,有的老人会推辞说,出去干嘛?还不是换一个地方吃饭、睡觉?(这是他们看手机小视频,听一些博主放出的毒鸡汤所致。)其实,旅游不全是花钱换一个地方吃饭、睡觉,或看别人过日子,旅游更是对我们懒惰人性发起的挑战,它让我们突破庸常习惯固有的框框套套,去磨砺出一个崭新的精神天地。
众所周知,旅游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在旅途中,我们不在乎目的地的市井人文,而是去游历名山大川,或瞻仰古建筑、古迹,这样走一趟归来,在知识积累方面肯定收获满满。拓展型旅游偏重于提升你的认知。比如说,去陕西、山西这样的文物大省走一圈,绝对不虚此行。
不管是为了放松,还是为了提升自己,旅游都是临时改变我们素常生活的途径。每次出门,事先周全的准备很有必要。我们既不能什么都带上(那太累人,也太繁琐),也不能什么都不带(这会让你在旅游目的地花更多钱)。
如果该带的东西不带,即便你一路凑合,或者求助于旅伴(借用),为此欠下人情,也不合适。所以,我们出发前的首要任务是,你要确认自己这一趟出去是干什么,再根据需求来携带必需品。短途的休闲游原则上少带东西,不是必须带的都不用带。因为,休闲游不怕回程的行李多,是可以在当地购买急需品的。
而提升认知游的行程都会排得很满,好不容易出去一趟,必须多见识一些景点。我们的行程有可能满到没时间换衣服、化妆,所以,我们就得少带一些行李。若是一天六七个景点,每天拂晓就出发,跑到日落才办入住手续,那就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换衣服。
一路上大家不妨素颜朝天;出发时的衣服只得穿到返程后再说。比如说,去山西的十日游,最好避免穿白色的外裤、裙装。内衣当然要每天换或两天一换,但外套、内搭这些可不换。为了提升认知,就豁出去脏到底了,先不去在乎那些细节。
出发前,我们千万要方方面面考虑周到。尤其是集体出游,旅程中若涉及到租车,则要考虑到车上空间有限,大家最好在出门前就约定好,尽最大可能少带东西,只带必需品。因为人多本来就大包小包的,加上随身准备的饮料、食品等。要是每个人都带大行李,肯定没地方放。
休闲类旅游的安排随意性强,对旅伴(性别、年龄、喜好)的选择可以不那么苛刻,一切以有利于身心放松为原则。
但如果我们是为了提升认知而去旅游,带异性旅伴只能给自己(或给对方)添堵。比如说,你关心这方面的知识,他却关心那方面的内容,彼此道不同,不相为谋。(爱好不同就不该结伴而行。何必勉强别人为自己作让步,或我们为别人而委屈自己呢?)
就算同性旅游,也理当选择志同道合的旅伴。现在的旅游基本都是AA制开销,那就更得坚持“人人都满意”的快乐目标(还是同道中人一起出游开心。旅行中的大局观,不应牺牲任何一个人的快乐,完全可先寻找目标一致的同伴,然后一同走完和谐的行程)。
余纯顺开创了中国徒步探险的先河。近年,热衷于户外探险旅行的驴友不在少数,但他们中很多人都不自量力,在事先缺乏理智、冷静、周密的筹备(比如了解人体耐寒耐高温耐饥渴的极限、目的地的季节、地形特点等),多半是盲目、盲从地奔向大自然,导致频频出现险情。
如果我们坚持对生命负责的科学态度,余纯顺这样的悲剧应该是可以避免的。探险精神值得推崇,但我们同时要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单凭意气用事,就必将濒临绝境。
(遥遥在此恭候您的关注,欢迎点赞、转发,私信发“今日头条读者”参与评论。)
微信公众号:邛水河畔的奇人奇事
2025-03-28 21:50:54
#元旦晚会#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一转眼,2021年已接近尾声,马上就要到2022年元旦了,这个时候对于各大电视台来说,最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跨年晚会了。而为了更出彩也为了收视率,各台是“八仙过海各显神...